西北农林科技大学(Northwest A & F University) 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现称杨凌),于1934年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6年来,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感召和传承下,多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在校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解放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经历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世纪之交,作为全国教育科技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合并后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迎来了大发展的辉煌时期。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 \n学校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23个学院(系、所、部),还有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有65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11个学科门类。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5个;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17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25个国家、部省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国家和部省级野外台(站)。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博士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和硕士点105个。此外,还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金融、社会工作、林业、中药学、公共管理9个专业学位以及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的授权。 \n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逐浪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青年教师。学校现有4557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1626人,专职科研人员296人;教授327人、副教授409人,博士生导师308人,硕士生导师821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4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1人,陕西省百人”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6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5人,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校从1939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每年通过”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派出170余人,位列全国前五;学校以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目标,成立了创新实验学院,并实施本硕博连读计划。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名牌专业11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45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多个。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列支100万元资助学生创新项目,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试点院校之一。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931人,各类研究生907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73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8561人。建校70多年来,先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及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