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Lanzhou University) 在职教职工4230人,有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360人、副教授等副高职735人,博士生导师397人,两院院士14人(含双聘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9人次,教育部”长江学者”1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1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6个,中科院”百人计划”1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6]兰州大学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日、英、法、加、德、澳等国的3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与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开展科研合作等。近年来,先后有中青年教师500多人出国进修和攻读学位,有1300多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先后接受各国留学生400多名。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世界著名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穆斯堡尔等多次来学校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李政道先生被学校聘为名誉教授并设立了”君政奖学金”。\n?\n兰州大学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12个学科门类。现有10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33个省医疗卫生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之一。兰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入选”珠峰计划”16所高校之一。学校现有86个本科专业,2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8个部省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6篇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2篇获得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学校始终是中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引用率最高的大学之一。2006年以来,学校共获得11项国家级科技奖励。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多万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1999年至今,先后有10位校友当选为院士。美国《科学》周刊曾评出了中国13所最杰出的大学,其中兰州大学位列第六。兰州大学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现有30个学院,86个本科专业,建立了新型教学科研基层组织139个,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历史学6个国家级培养基地,大气科学、信息科学与技术、草业科学、理论与应用力学、核科学与技术5个部省级培养基地,数学、经济学2个校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有机化学等1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23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达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44个,有化学、物理学、力学、生物学、数学、地理学、大气科学、应用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地质学、临床医学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16个专业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植物学、有机化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自然地理学、区域经济学、民族学、工程力学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西部环境、磁学与磁性材料、干旱与草地生态和西部灾害与环境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有敦煌学研究所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中子应用技术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西部资源环境、现代农业、核科学与核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德研究中心1个(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学科涵盖理学、工学、农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本科生19213人,研究生11827人,留学生423人。